
发布日期:2025-08-20 12:29 点击次数:80
作为徐州行政、金融、商务、科创等高端功能的集中承载地,鼓楼区、云龙区、泉山区组成的主城区,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核心引擎”。
数据显示,徐州市上半年主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0.67亿元、同比增长5.2%,增速较2024年提高0.3个百分点。上半年178个城区重点产业项目清单建设进度已完成投资60.16亿元、完成率54.4%。
近年来,徐州主城区锚定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,通过机制创新、产业升级、载体提质、项目攻坚,推动经济稳步回升。
机制先行
构建高质量发展“四梁八柱”
破解发展难题,制度创新是关键。徐州主城区以系统化机制建设为抓手,搭建起高位推动、协同联动、要素保障的“全链条”发展支撑体系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制度动能。
高位统筹绘蓝图。2023年12月,中共徐州市委全国首创印发《加快主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》,从产业目标、板块方向、重点任务等维度,为三区定制发展“路线图”。2024年至2025年,市政府两次召开专题推进会,细化体制机制搭建与工作部署,形成“市委决策、政府推进、部门协同、板块落实”的工作格局。这种“顶层设计+分层落实”的模式,让主城区发展目标更清晰、路径更明确。
精准调度促落实。围绕“拼经济、促发展”核心目标,徐州建立健全主城区高质量发展调度推进机制,通过统筹协调、跟踪调度、督导督办“三机制”,推动重点工作从“纸上”落到“地上”。2025年5月,聚焦楼宇经济、都市工业、特色街区、产业社区四大领域建强产业平台载体,加强现场服务,政企面对面破解难题,让政策红利加速转化为发展实效。
要素保障强支撑。资金与土地是产业发展的“生命线”。徐州国盛集团与主城三区联合组建“主城区产业发展基金”,市财政专项安排6000万元城区经济激励资金,全部精准拨付至区财政并建立台账管理,为项目落地“输血供氧”。在土地保障上,市发改委联合8部门建立都市工业用地联合会商机制,截至目前已会审9个重点地块,既保障了产业空间,又推动了土地集约利用。
清单管理提效能。2025年,主城区创新推出“一套要点+两套清单”推进机制:工作要点聚焦7大领域,分解为22项56条具体任务;工作清单按“一业一策”“一园一策”“一楼一策”“一企一策”原则,分季度明确目标;项目清单锁定178个产业项目,总投资350.8亿元,年度计划投资110.5亿元。上半年即完成投资60.16亿元、完成率54.4%,超序时进度的成绩,彰显了清单化管理的高效能。
产业升级
“一策一措”激活发展新动能
从楼宇经济的“拔节生长”到园区经济的“集聚成势”,从首店经济的“破圈突围”到总部经济的“梯度崛起”,徐州主城区以“精准施策”破解产业发展瓶颈,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。
楼宇经济从“空间载体”到“效益高地”。主城区把楼宇作为“垂直产业园”,通过“一楼一策”激活存量空间。2024年,主城区成功去化楼宇闲置面积41万平方米,培育出税收超亿元楼宇6座、5000万元楼宇10座、千万元楼宇47座。其中,云龙区淮海金融中心A9栋、泉山区徐州软件园等重点楼宇,成为高端服务业集聚的“强磁场”。
2025年以来,楼宇经济再提速。云龙区创新“五位一体”楼宇社区工作网络,师大科技园、万科尚都会等楼宇上线智慧服务平台,构建起集党群建设、政务服务、经济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圈;淮海金融大厦A9、地铁大厦等50余家楼宇入驻率超90%,泉山区楼宇闲置率较年初下降1.02个百分点;鼓楼区重点楼宇上半年实现税收约3.5亿元,楼宇现有规上企业142家,吸纳就业人数约1.48万人。泉山区重点楼宇上半年完成税收10.3亿元、增长56%,楼宇已从“物理空间”升级为“经济增长极”。
园区经济从“单一制造”到“产服融合”。以“一园一策”推动园区转型升级,主城区引导“区中园”“园中园”向“服务+制造”综合园区跨越。上半年主城区重点维护开发园区35家,累计引进优质企业共95家。鼓楼创芯谷,现入驻企业8家,入驻率70%,上半年累计实现营收达7453万元。云龙检验检测产业园,上半年累计实现营收26.27亿元、增长8.0%,税收达4525.79万元,就业人数达2275人。泉山珠山数字经济产业园,截至6月底注册企业83家,实际经营39家,其中规上企业3家(限上贸易1家、规上服务业2家),累计实现营收6452.46万元、增长79.2%。
园区的“磁吸效应”还体现在项目招引上。鼓楼区经控慧谷(AI)智造产业基地等2个10亿元项目落地,依思普林、光引光谱等半导体企业入驻,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5亿元;泉山区2025春季招商推介会现场签约59个项目,淮海科技城2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,园区已成为产业升级的“主战场”。
特色经济从“多点尝试”到“品牌集聚”。在“一业一策”推动下,主城区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多点开花。上半年鼓楼区规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收增长17.6%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达76家,营收增长68%。泉山区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5.3%。云龙区引进江苏首家冰壶馆,填补区域冰雪业态空白,奥体中心上半年营收1007万元,增速57%。
首店经济与总部经济成为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“双引擎”。上半年金鹰国际、苏宁广场两家主体企业销售额均超10亿元,商圈营业额近50亿元。金鹰国际今年以来招引Lululemon、TOMFORD、NARS等苏北首店8家,伽百利、卡迪黛尔、小杨生煎等徐州首店17家。苏宁广场首店经济集聚区今年以来招引梅果、NEED等首店品牌19家。彭城壹号文创街区建设项目正在火热招商,目前已签约57个品牌,其中首店品牌22个,占比近40%。全市现有市级总部企业90家,主城区合计34家,去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75.6亿元。鼓楼区现有市级总部企业5家,上半年累计实现营收达36.3亿元。云龙区现有市级总部企业14家,累计实现营收达79.5亿元,其中智能家居项目、蓝电新能源区域总部项目竣工投产。泉山区现有市级总部企业15 家,实现营收达125.5亿元,其中徐州三六零(601360)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、灵匠科技集团人工智能与友感TikTok总部已投入使用。
项目驱动
产城融合筑牢增长“压舱石”
项目是发展的“生命线”。徐州主城区聚焦“新增就业多、税收贡献大、科技含量高”的产业项目,以高质量项目为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。
重点项目建设“快马加鞭”。2025年,主城区178个重点产业项目按下“加速键”。分产业类别看,49个都市型工业类项目完成投资19.3亿元、完成率55.1%;116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31.89亿元、完成率52.6%;13个产业载体类项目完成投资8.97亿元、完成率60.2%。
分板块看,鼓楼区完成投资20亿元、完成率58.4%;云龙区完成投资18.5亿元、完成率57.2%;泉山区完成投资14.36亿元、完成率49.7%;港务区完成投资7.3亿元、完成率48.3%。
平台载体功能“持续跃升”。主城区以“一平台一策”强化功能支撑,打造发展“硬脊梁”。国际邮件互换局“9610”业务试单成功,招引外贸、跨境电商企业21家,其中1家预计年出口1亿元;淮海科技城会展中心承接“AI赋能·智创新程”等活动16场;徐州艺术馆推出“大风歌起”汉文化沉浸演艺,“云湖7号”演绎新空间、MR大空间行浸式影院建设有序推进,文商旅融合的消费场景不断丰富。
资源盘活释放“存量潜力”。针对5000平方米以上闲置商务楼宇超百座、新建楼宇空置率约50%、71个产业园区空置率超25%的现状,主城区通过“腾笼换凤”激活存量。一方面,优选闲置厂房、低效土地招引“能上楼”的微制造企业;另一方面,紧盯服务业市场准入放宽机遇,引进生产性服务业外资项目。鼓楼区君盛广场、云龙区世茂广场等楼宇通过精准招商提升入驻率,实现“空间再造”与“价值提升”双赢。
聚力攻坚,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。下一步,徐州市主城区将聚焦短板攻坚,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。在消费升级上,构建多点联动消费圈,做强假日经济、体育赛事、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;在总部培育上,推动盒马鲜生、捞派餐饮等分支机构设立子公司,把税收留在本地;在产业融合上,发挥产业基金作用,支持半导体、新能源等领域项目,加快百思利精密制造等项目建设。
同时,主城区将持续推进招商引资,力争美团淮海经济区总部落地、与京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;加速京睿汇智新能源设备研发组装中心等15个应开未开项目建设,推动28个投资进度滞后项目赶超时序;聚焦178个主城区重大产业项目、1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,狠抓项目建设,加快推动招引项目落地实施、在建项目转化投产,建立“未开工项目清单+慢进度项目台账”,针对应开未开项目成立专项工作组破解手续办理、资金短缺等问题;对投资进度滞后的亿元级项目,实行“周调度”机制,推动早投产、早达效,培育更多税源性企业。
从机制创新到产业升级,从项目攻坚到产城融合,徐州主城区正以“核心引擎”的担当,锚定现代服务业,为徐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、稳步迈入万亿之城注入强劲动能。

